AI+醫療”獲政策支持 六大應用場景有望落地
“AI+醫療”通常是指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型技術和手段,運用在醫療服務主體、醫療機構和醫療服務對象上。隨著“健康中國”口號的提出,并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資本市場也開始把目光轉移到了醫療領域。
隨著整個資本市場的介入,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更上一層樓。并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AI+醫療”可以分為不同的落地場景:
第一類應用場景是對于流行病的預測。據報道,2017上半年,平安科技研發的“人工智能+大數據”流感預測模型已經落地。該模型能精確預測流感趨勢、個人和群體的疾病發病風險,幫助公共衛生部門及時監控疫情,并指導民眾進行疾病預防,有效降低國家疾病與防控工作的成本。目前,該模型覆蓋的的病種包括流感、腫瘤、慢病、高血壓、糖尿病等。
第二類針對診療過程中的人臉識別和核驗身份。傳統的就醫過程涉及掛號、繳費、打印報告等多個環節,而每個環節勢必都要進行身份核驗。引入AI技術后,這一過程可以借助人臉識別來實現,加快就診效率。此外,對醫護人員來說,人臉識別也可以防止偽檢、替檢的現象的發生,進一步優化診療環境,規范診療行為,減輕了醫護人員的壓力。目前,平安科技已經與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等醫療機構進行了這類技術方案的試點落地。
第三類是借助醫療數據來輔助診斷,提高診療的準確度,這也是人工智能重要的落地場景。2017年7月11日,阿里健康協同萬里云發布醫療AI“Doctor You”,就是這類應用的代表。據官網介紹,“Doctor You”AI系統包括臨床醫學科研診斷平臺、醫療輔助檢測引擎、醫師能力培訓系統等幾個方面。以對外展現的CT肺結節智能檢測引擎為例,對30名患者產生的近九千張CT影像進行智能檢測和識別,只需要30分鐘即可閱完,準確度達到90%以上。與之相似,8月3日也發布了一款名叫“騰訊覓影”的“AI+醫療”應用,官方稱其篩查一個內鏡檢查用時不到4秒,對早期食管癌的發現準確率高達90%。
第四類落地應用為精準外科手術。簡單來說,這類應用場景就是通過基于人工智能的計算機輔助手術技術,幫助醫生規劃最優的手術路徑,實現對病人最小的創傷,以達到最大程度加速病患的康復的目的。2015年12月29日,海信醫療發布的海信計算機輔助手術和海信外科智能顯示系統就是“AI+精準手術”的落地成果之一。借助人工智能,這套系統可以幫助醫生了解肝癌病灶與器官管道系統的相互關系,計算器官和病變體積,從而確定手術切除線路。
第五類是用于醫藥研發領域。計算機擅長模式識別,通過篩選大量的基因、代謝和臨床信息,從而解開致使疾病肆虐的復雜生物網絡。一般來說,傳統的藥物研發需要10-15年時間,AI的介入可以大大縮短藥物研發的周期,從而降低資金成本。目前,晶泰科技可以稱得上是國內在這方面初具成果的公司。其研發的AtomPai,旨在幫助企業快速將AI算法整合進自身已有的研發流程,滿足企業基礎的及定制化的數據分析需求。
第六類可以概括為“AI+健康管理”。伴隨著現代生活的快速發展,人們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更為關注。健康不僅是一種無疾病的狀態,更包括了飲食規律、作息合理。某種角度上說,健康是醫療的最終歸屬。在2017年10月31日,健康有益對外發布了一款“ego”系統,用于幫助人們實現精準健康的管理。據了解,“ego”涵蓋了2000多種生活方式全景數據及上萬條健康類知識圖譜,通過整合個體體征信息、生活方式及偏好、動態監測等健康信息,制定智能健康干預方案,從而實現對生命的精準數字化管理。
去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要發展智能醫療,推廣應用人工智能治療的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準的 智能醫療體系。樂觀地說,“AI+醫療”的發展已經具備了政策層面的支持,將來,我們可能會用到AI研發的藥物,通過遠程視頻方式實現在線問診,在家里就能用到智能化的可穿戴健康管理設備……熱門資訊
- 2019年中國智慧醫療行業發展趨勢預測
- 可穿戴醫療設備助力智慧醫療高速發展
- 互聯網+醫療,讓就醫更智能。
- 火熱的AI+醫療背后,企業如何盈利?
- “互聯網+醫療”版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怎么...
- 可穿戴醫療設備在智能醫療領域發展前景巨大...
- 健康一體機,更好的服務于百姓。
- 智能可穿戴設備助力老年健康市場。
- 讓問題疫苗無所遁形 區塊鏈在醫藥追溯領域...
- 大數據對于傳統醫療模式的轉型升級
- 未來高端醫療器械將占據主要市場份額
- 中美貿易爭端再起 醫療器械行業影響分析
- 國內遠程醫療市場快速增長
- 當醫療遇上人工智能的無線想象
- 分級診療政策強力推動 醫療器械POCT高速發...
- 未來人工智能對中醫的發展影響
- 數據挖掘在醫學大數據研究中的應用
- 人工智能的興起為醫療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 縣域醫療崛起 建設獨立檢驗中心成為硬指標
- 人工智能和醫療的深度集合下的新趨勢